上海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国资委近日联合印发《上海市加快推动“AI+制造”发展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实施“模塑申城·AI+制造”专项行动,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全链条深度融合。在这一战略背景下,一场由“小箱子”掀起的“大变革”正在上海悄然发生——它不靠扩大产能,也不靠低价竞争,而是以AI驱动、服务增值、循环赋能,探索出一条从“上海制造”向“上海服务”跃升的创新路径。
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箱箱共用”)用AIoT+SaaS软硬一体化技术重构产业逻辑,走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“三好模型”:1亿元循环包装投入,十年撬动5亿元GDP增量、创造400个就业、实现8万吨减碳,以GDP增长、就业带动、减碳效益为锚点,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坐标系。
“三好模型”:服务化转型的价值锚点创达盈配资
第八届物流包装技术发展大会上,箱箱共用创始人、CEO廖清新首次提出“三好模型”与“四力路径”,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。“循环包装的未来不在‘卖箱子’,而在‘提供服务’。”廖清新说,当产业从产品思维转向服务思维,其价值维度也随之跃升。
首先,1亿元投入到循环包装,第一年带来1亿元制造收入;随后十年创达盈配资,每年再带来1亿元服务收入,十年累计就是10亿元,按行业增加值率折算,预计带动GDP增量约5亿元。
其次,可带动就业。以1亿元投资带来的制造产值为例,按照人均50万元年产值计算,可直接创造200个制造业就业岗位;此外,在未来十年中,每年1亿元的服务型收入将带动200个服务业岗位。
再次,减碳效益显著。以可折叠液体IBC为例,1亿元循环包装服务收入投资意味着未来十年有400万箱次循环,按此前BSI核算数据,每箱次相比一次性包装减碳202千克,十年累计碳减排达8万吨。
“四力路径”:数字力是转型核心引擎
“服务化转型不能靠单点突破,必须系统推进。”廖清新提出“四力路径”——资本力、产品力、服务力、数字力,其中,数字力是核心引擎。“数字力的本质,是重新定义最小价值单元,构建可结算、可复制、可裂变的操作系统。”他以“箱天”计费模式为例:通过AIoT技术,将包装服务颗粒度细化至“每箱每天”,实现成本、激励与收益的精准核算,真正打通“计量-结算-运营”闭环。这一创新,如同咖啡从“按斤卖豆”到“按杯售卖”的商业进化,标志着循环包装从“运输工具”升级为“可运营循环资产”。
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循环管理系统,箱箱共用已实现对每一只包装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——实时追踪、状态监控、智能调度,确保“不串箱、不混用、可追溯、可清洗”,满足生物医药、食品饮料等高要求行业需求。作为行业首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最高等级(3A级)认证的企业,箱箱共用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网格化服务网络,服务超千家制造企业,年循环量超百万箱次。
根据《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创达盈配资,上海计划到2027年培育50家服务收入超10亿元的平台企业,其中5家以上成为国际领先独角兽。箱箱共用正朝着这一目标加速迈进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